0313-7930100

曹雪芹全家墓地之谜

   一、白家疃教堂历史沿革及建筑布局


    白家疃农村小教堂,据当地居民介绍,最早建于明朝年间。由西方布道者出资,建筑为坐东朝西的木结构建筑。在清末民初,因白家疃村四周,温泉众多,此地逐渐成为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疗养休憩之地。白家疃教堂在教友们的支助下,又经过了一次大规模地扩建,就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了。东大堂坐东朝西,面向耶路撒冷,是基督徒们集体礼拜聚会之场所,大概能容纳百余名基督徒聚会祷告,互相交通,交流思想感情。北配殿和南配殿,南北对称,是当时神职人员居住和办公场所。北配殿建有地下储藏室,在庭院中有数棵柏树,树年大概都在三百年历史。在东大堂的东面,也就是东大堂的后身,有几亩菜园子地。据当地居民介绍,这片菜地,解放前曾经是白家疃教堂管辖下的墓地,中外基督徒去世后,都埋葬在教堂附近的墓地里。新中国成立后,教堂墓地被铲平,改建为菜园子。基督徒门的墓志碑,全部推倒,附近居民都拉走,用来给农宅房屋做基地用,或者磨平石碑上的铭文,再刻上新的墓碑铭文了。这一片菜地,给人的感觉是菜地的地平面,比东大堂的地平面高了些,在菜园的角落里,仍然堆放着许多石块和砖头。


    二、剪掉辫子的政治风波


    曹雪芹祖籍南京,雍正年间,曹家在南京被抄家后,举家北迁,来到北京居住生活。在曹雪芹青年时期,由于生活拮据困难,举家归旗,又迁到西山脚下正白旗村居住了。曹雪芹仍然享有八旗贵族身份,每季四两白银,两斗米的(老米树)俸禄。青年时代的曹雪芹饱食终日,无事可做。在西山一带优美自然环境熏陶下,在樱桃沟“元宝石”、“石上柏”,和“水源头”诗情画意,仙人境界的感召下,创作了108回《石头记》全书,抒发自己对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不满,和对自由、平等美好理想生活的大胆追求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水溶王爷,就是曹雪芹本人思想和感情的影子和化身。


    曹雪芹中年时期,长期受到西方基督文明和世界观的熏陶和影响,已经成为一名典型的基督徒了。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《石头记》中,创立了人类思想史上独特的“女儿观”思想,和人人平等的政治观点。曹雪芹决心用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基督思想——平等、博爱,唤醒愚昧的天朝全体臣民,拯救天朝黑暗腐败的等级社会。曹雪芹勇敢地剪掉了,挂在自己后脑勺上的大辫子,成为了天朝社会中,第一位秃头革命文学家。曹雪芹不愧是中华大地上,反清抗暴的革命先驱者。


    李约瑟老博士对我讲,曹雪芹最初是用米汤抹在头上,慌称自己长了秃疮。为了治愈秃疮病,就把自己的头发全部剃掉了,成为了一名秃头中年人。由于曹雪芹酒后失言,暴露了自己反清抗暴的革命行为。当时内务府得到此重大反清行为后,曹雪芹再一次受到清政府的政治迫害,而被削旗。


    在大清帝国全盛时期,男人后脑勺的长辫子,是忠于大清帝国皇权的标志,曹雪芹的勇敢革命行动,因为剪掉了自己后脑勺的“驴尾巴”长辫子,被削旗,开除了正白旗籍。曹雪芹的成分由八旗贵族,降为平民百姓,从此也就断送了,每个季度四两银两斗米的寄生虫生活了。曹雪芹被迫迁出正白旗村,迁往西山后面的白家疃汉族村庄里居住生活了。李约瑟指出,削旗后的曹雪芹,被迫由正白旗村迁往白家疃村居住生活,这是曹雪芹继南京抄家后,再一次在政治上的失利。从此曹雪芹就断绝了和往日满洲贵族们的交往,过上了举家食粥的困苦生活。


    曹雪芹在白家疃居住和生活,唯一的好朋友就是当时白家疃村的私塾先生张宜泉(李约瑟翻译成张小泉)。他们一起谈经论道,一起去白家疃教堂聚会,曹雪芹全家,在张宜泉先生引导下,都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洗礼,全家都成为信仰一神论的上帝,主张博爱、平等、一夫一妻制度的基督徒了。


    三、曹雪芹全家墓地之谜


    李约瑟对我讲,在大清帝国所谓康乾盛世时期,西方基督教已经在中华大地盛行了。贫苦的中国农民和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,是第一批信奉上帝耶和华的教民。农民信奉洋教,是为了求医治病和生存,而中国知识分子信洋教,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社会,和实现自己人生的博爱平等价值观。


    曹雪芹全家和张宜泉全家信洋教,侍奉上帝,一是为了教民们互相帮助,共度人生困境。二是为基督教义中的平等、博爱、美好理想的吸引。先进的平等博爱思想,和当时落后愚昧的等级制度森严,又极其腐败透顶的大清帝国,形成了尖锐的对照。基督教所传播的人人平等、博爱、一夫一妻制度的先进思想,是当时大清帝国中进步青年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。曹雪芹创作的《石头记》中的先进人物贾宝玉、水溶王爷和林黛玉、林妙玉、史湘云,贾惜春等都是当时社会理想主义的代表和化身。


    李约瑟告诉我,当时中国信教的风气和习俗是,全村民集体受洗加入教会,和全家受洗加入教会。张宜泉和曹雪芹就都是全家受洗后,都参加了教会工作,都成为信奉上帝耶和华,追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、博爱的理想主义者了。


    李约瑟对我讲,信奉基督教的基督徒们,人死后,都把自己的棺椁埋葬在教堂附近的墓地上,以便教民死后的灵魂能从每日聚会读经的教堂里,直接升入天国里,去侍奉永生的上帝。


    李约瑟对我讲,曹雪芹的儿子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去世,死后就埋葬在白家疃教堂东边的教堂墓地里。当年春节,曹雪芹因思念自己心爱的儿子,也悲痛过世。他的棺椁,必定埋在他儿子墓地的旁边。后来他的妻子脂砚斋也过世了,同样会在教友们的帮助下,埋葬在曹雪芹的墓地的旁边,这是我非常合理的科学推断。


    李约瑟指出,中国学术界关于曹雪芹的墓地,有两个错误的观点和结论:


    一、曹雪芹因生活贫困无助而死。死后就埋葬在西山脚上的地藏沟。地藏沟是专门埋葬杀人的凶犯 ,和野狗、野猫以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。信奉基督教的教民们,决不会允许自己的教友曹雪芹,埋在地藏沟的野坟地里。


    二、曹雪芹祖籍在南京,曹雪芹棺椁运到通州张家湾后,准备送灵柩南下去南京金陵,与曹家列宗列祖合葬。李约瑟明确地对我讲,这个观点和结论也是错误的。自从曹雪芹被削旗开除正白旗后,已经和满清贵族断绝了一切往来和社会关系,又是谁出重资,运灵柩南下?李约瑟说,这些草草率率得出的结论,是经不起推敲和研究的,简直是一派胡言!历史真实情况就是全家去世后,全都埋葬在东大堂后面的基督徒们集体墓地里,他们死后的灵魂,都从东大堂里进入天国,永远侍奉上帝耶和华去了。


    李约瑟告诉我,大清帝国的雍正皇帝,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基督徒。所以他死后,不能埋入祖坟东陵,而单独给他在河北省易县另立新坟——西陵。李约瑟又告诉我,当时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,社会风俗也随之西方化了,基督徒们死后,全都埋葬在自己经常去的教堂附近。基督徒们死后的灵魂,能从教堂里,直接进入天国极乐世界!


    我追问老博士,曹雪芹的夫人叫“脂砚斋”,而中国学术界称“脂砚斋”是曹雪芹的长辈堂叔伯父。他们不但是不同的辈份,怎么中国学术界连男女都不分了?鲁桂珍笑道:“在日常生活中,和曹雪芹最亲近的人,最了解曹雪芹写作《石头记》全书的人,只能是曹雪芹的妻子。所以‘脂砚斋’有资格叫曹雪芹改写某段内容。”我又追问道:“曹雪芹的儿子叫什么名字?”鲁桂珍答道:“曹雪芹的儿子叫曹水溶,乳名溶儿。”我又追问:“可有史料记载。”李约瑟告诉我,曹雪芹对其唯一的爱子,抱有很大的希望,希望儿子也是一名坚定的基督徒,能为天朝的文明进步,为天朝全体臣民奴才在上帝面前都能平等博爱有所作为。所以《石头记》一书中北静王水溶的名字,就是曹雪芹爱子的名字。曹雪芹希望自己的爱子水溶长大成人后,做天朝新潮派改革事业的旗手和领袖。曹雪芹的美好理想和愿望,都寄托在《石头记》全书中水溶王爷的身上了。


    四、张宜泉与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法文手抄本提纲


    因为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,涉及到清宫中的秘闻,特别是乾隆与和珅之间的同性恋爱,隐私生活问题。所以乾隆动用皇权,下令收集全国《石头记》手抄本,集中到皇宫里,集中焚烧销毁了全部《石头记》手抄本后二十八回。和珅命令奴才文人高鄂、程伟元等人,又补写了《石头记》后四十回,给乾隆皇帝审批后,《石头记》从此更名为《红楼梦》,动用国家经费,正式出版问世。


    中国有句名言:“人算不如天算。”乾隆与和珅这对同性恋伙伴,费尽心机,终于抹掉了二人之间的隐私生活丑闻。《石头记》经过乔装打扮后,终于以《红楼梦》的名字问世了。但是好景不长,纸里包不住火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醉生梦死的乾隆,终究逃脱不了上帝的接见。嘉庆登上皇帝宝座后,做了两件大快人心的好事。一是处死了大清帝国最大的贪污犯和珅,二是向全国颁布诏书,从嘉庆王朝开始,废除钳制人们思想的“文字狱”制度,为大清帝国文化事业的进步繁荣,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。


    当大清帝国嘉庆皇帝宣布废除“文字狱”制度后,已经步入晚年的张宜泉先生,在白家疃村曹雪芹唯一的知心好友,勇敢地站出来,走进白家疃教堂,向西方神职人员,讲述曹雪芹原著作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的主要故事情节。法国友人用十四页古板硬纸,正反两面,记录了《石头记》中原创故事的主要情节。法文手抄本提纲,在北配殿地下室,存放了七年后,跟随传教团回国述职。从此,曹雪芹创作的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法文手抄本提纲,终于逃出了大清帝国皇权的魔掌,开始在法国流浪了二百多年。所以李约瑟老博士很感慨地说道:“白家疃农村小教堂,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互相碰撞融合,历史上唯一的见证物。”


    《红楼梦》文学巨著,出版问世,是中国文学艺术为皇权政治服务的最佳案例,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大的伤疤。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法文手抄本提纲,流浪法国长达三百年,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,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场空前灾难。


    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,中文手抄本提纲,鲁桂珍在1981年就交到我的手中,命我整理补写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故事,与前八十回接轨。在1983年,李约瑟夫妇,又把他们手中珍藏的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法文手抄本提纲,赠给我留念保管。从此结束了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在国外的流浪生涯,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里。


    五、扩写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法文手抄稿提纲要坚持三项写作原则


    北京西郊友谊宾馆,当时称外国专家招待所,虽然楼不高,但装有豪华电梯,供旅客们上下楼使用。李约瑟夫妇的客房是卧室兼会客厅,里面备有豪华的卫生间。客房里无厨房设备,用餐必须去大餐厅里,集体用餐。李约瑟是一个烟筒子,他一边和我谈话聊天,一边一根接着一根,不断地吸烟,满屋都是香烟缭绕,使人感到呼吸困难。鲁桂珍老师知道我是个“清教徒”,从来不吸烟喝酒,所以鲁桂珍老师为我们的谈话,打开了一扇通往楼外的窗户,以便流通空气,使我能静下心来,和李约瑟老博士长谈。


    我和李约瑟在1983年的会见谈话中,李约瑟老博士许多独具特色结论性的学术观点,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。最后李约瑟夫妇把流浪国外,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法文手抄本提纲,递到了我的手中。老博士和我都站立起来,互相热情拥抱握手。祝贺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法文手抄本,终于回到了自己土生土长的中国土地上。


    李约瑟老博士严肃地对我表示,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(欧洲法兰西版)手抄本提纲,扩写成文学作品,和前八十回曹雪芹原著接轨,要坚持三项写作原则:


    一、借此机会,要重新梳理中国近代史,彻底揭露乾隆篡改历史,销毁档案的罪恶行为。


    二、要彻底给三百多个“文字狱”案件中,被诛杀的一万多名知识分子平反。


    三、要把大清帝国所谓“康乾盛世”的同性恋社会风气和盘托出,恢复大清帝国社会,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。


    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,我一直未敢动笔写作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(欧洲法兰西版)。待李约瑟老博士逝世十五周年的纪念会上,在几位知心好友的同情和支持下。我才动笔创作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故事,以便和曹雪芹前八十回接轨。因为后二十八回是欧洲法兰西版,故事欧化的成分很多,这是当年在华传教士们的特意安排,这与他们本身的政治偏见有关。现在的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故事,已经不完全是曹雪芹原创作的石头记后二十八回了。现在八十五万字的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,已经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互相碰接融合,唯一难有的文学作品了。特别是鲁老师一再嘱咐我,将来要把石头记后二十八回(欧洲法兰西版)拍摄成电影,一定要选两个欧洲美丽英俊的青少年,扮演秦可卿秦氏和秦鲸卿秦钟。因为秦氏是西方美神维纳斯的化身,秦钟是西方爱神丘比特的化身。


    八十五万字的《石头记》后二十八回文学巨著。在二零一一年中秋节,正式收笔。祝愿这部以同性恋为主题和轴心的文学巨著,能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,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,作出有历史意义的贡献。